AI能否为阅读插上科技的翅膀

相信大家已经都看完了苹果挤牙膏式的发布会,说实在这次发布会最大的亮点是Pro系列在*软件拍摄方面的升级,不过相信很多用户对这个都没兴趣,我们还是来聊一聊怎么买的问题,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直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帮助大家选购。问:假如你正在使用iPhone 15之前的iPhone标准版系列机型(含Plus),是否建议更换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如果读完一本很棒的书,突然发现书是AI“写”的,你会不会感觉“被 了”?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不断赋能各行各业,出版界也在思考AI对于出版和阅读的影响。日前,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专业沙龙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数十位嘉宾在探讨如何“拥抱”AI的同时,也表达了警惕感和紧迫感。

人工智能的优势毋庸置疑。其赋予出版和阅读活动的便捷和精准颇受认可。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书记、董事长马国仓指出,人工智能让阅读、传播和出版形成“双向奔赴”,读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读的内容,优质内容也能快速抵达读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分众化和读者多元化的需求。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员会主任聂震宁说,人工智能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为阅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AI能否为阅读插上科技的翅膀

同时,AI 的工具性也令专业出版人士赞叹。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到,AI可以在选题策划、寻找作者、流程优化、多语种翻译和发行等方面为编辑赋能,从而更好地服务阅读。在谈到儿童阅读时,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还特别提到,AI可以分析孩子的阅读行为习惯,并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结合VR、AR等技术转化传统的纸质媒介,给孩子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不过,面对阅读的深层次需求,一些专家对AI的角色属性表 惕,也对其当前的能力存疑。

前不久有团队找到《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希望能在杂志上发表一篇AI小说作品。“我们杂志到目前为止还没发表过AI‘写’的小说。”徐则臣说:“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可能不行。稿费发给谁?按照什么标准发?再者,作品看起来是AI创作的,但这些信息其实是从大数据里,从众多作家的作品里‘淘’出来的,这些信息的版权怎么办?”

谈及本文开头的问题,徐则臣感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冲击。他认为,阅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往往希望和作者建立明确的信任关系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寻求某种认同感,而从大数据里打捞碎片拼凑信息的AI写作,无法满足人类深层次的情感诉求,读AI的作品“会让人对自己的认同感,产生极大的迷茫”。

聂震宁对AI的质疑则来自另一个角度。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不久,有一家公司提出要把他的小说作品做成AI芯片,用手机一扫,读者就能和AI扮演的聂震宁进行对话。聂震宁对这项新奇的阅读体验进行 ,他发现问到书中人物信息等简单问题,AI可以对答如流,但当探讨到人物创作思想等深层次问题时,AI只好老老实实道歉说“不清楚”。聂震宁因此觉得:“它的智商很高,情商不一定那么高。”

谈到AI所能提供的个性化阅读服务,郝振省等几位现场专家都认为应该警惕“信息茧房”。他还认为,“碎片化”也是AI阅读体验的一大缺点,这可能会影响人们难以对问题形成完整的、深度的认识。

一些出版人士也感到了AI带来的紧迫感。“以前有一句话,说每个作者后面都有一条创新的狗在追赶。”徐则臣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他打了一个比方:“今天的作家则是有AI在追赶。一旦想偷懒,那么AI就迅速超过你,对作家来说,AI是 要命的一条狗。”

即便如此,徐则臣仍然承认AI创作是“大势所趋”。他说:“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个工具,但历史上很多新东西,一开始都是工具,然后由工具变成方 ,最后从方 变成世界观,它的确在逐渐改变我们人类。”

谈及人工智能对阅读的影响,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王斌认为应该认清几大趋势。首先,AI的出现扩展了阅读的形式,例如当下“听书”的崛起,就已经反映出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第二,人工智能加速了知识的流动,如果数据是内容的海洋,那么知识的“高地”就显得愈发重要,最近大火的o1进一步加剧了逻辑推理型知识的产生,这将对整个知识生态产生影响。第三,未来阅读市场发展的总体出路很有可能在于“细分”,而在各种分类维度中应该特别重视硬件对知识产生逻辑的影响。

他认为,过去将纸质内容搬迁到网站,再从网站搬迁到手机端的知识产生逻辑,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未来需要以“更加精细”的理念基于硬件的使用场景生产相对应的内容,例如,与诸如撰写学术论文等知识生产相关的阅读可能主要集中在电脑端,与其相对应的知识生产模式更接近于从前;与娱乐等知识消费相关的阅读可能主要集中在手机端,与其相对应的知识生产模式包括流媒体、有声阅读、短剧、“爽文”等;与儿童学习等相关的阅读内容可能主要集中在学习本等硬件载体上,这就需要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训练形成合理的儿童教育知识体系,并且及时提供迭代服务,来满足儿童不断发展的阅读需求。

在王斌看来,未来的阅读既离不开“纸”,也离不开“数字”。但相比于今天,纸质阅读可能会日渐式微,其腾出的市场份额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空间。他建议积极拥抱变化,让内容和技术结合,不断地实践和迭代,尝试采用多种方式 版权问题,而非对人工智能采取保守的防御姿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