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 演《侦察兵》失败的王心刚 誓要打场翻身仗 结果却遭停职检查
《时光音乐会超女季》第四期录制,比起第三期的《声入人心》专场,第四期的嘉宾知名度和人气必然会高很多。 第四期请来的是快乐男声成员,其中有3位是0713的成员,他们都是人气很高的歌手,还有两....
1974年,阔别银幕9年之后的王心刚,终于复出拍片了。
这对于广大喜爱他的影迷来说,该是多么惊喜的一件事情?
1965年,王心刚参演了八一厂拍摄的电影《秘密图纸》,和北影厂拍摄的电影《烈火中永生》。
但这两部电影,他都不是 主角。尤其是在《烈火中永生》中,他所扮演的成岗,原本是和于蓝扮演的江姐、赵丹扮演的许云峰戏份均等的三大主演之一。但最终在成片中,他的戏份竟被删减成了仅仅几个镜头的大群众。
这让他的忠实粉丝们,怎能不感到意难平呢?
而更加难以让人接受的是,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因为那场运动的到来,他竟然有整整9年,都未能出现在大银幕上,与观众们见面。
要知道,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可是 票房号召力的 “英俊小生”啊。
一直到1974年,八一厂和北影厂才恢复了故事片的拍摄。
八一厂主抓了《闪闪的红星》,是部儿童片,拍出来很成功,并让扮演潘冬子的小演员祝新运,一举成名。
北影厂首先拍摄的是惊险战争片《侦察兵》,由因拍摄现代芭蕾舞剧“样板戏电影”《红色娘子军》,而备受 “女旗手”青睐的李文化,担任导演。
李文化在此之前,其实一直担任的,都是摄影师。但因为他是分管文艺的“女旗手”眼中的“红人”,所以在拍摄《红色娘子军》时,哪怕导演是潘文展和傅杰,可为影片进行分镜头的重任,却还是落到了李文化的身上。
而且他在当时,不仅是《红色娘子军》摄制组的组长,而且还是支部书记,可以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样板戏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学跳革命芭蕾舞”的热潮。“旗手”很高兴,于是又派李文化去拍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海港》。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那么好运,所拍镜头遭到“旗手”的痛斥,称“画面又黑又暗,把方海珍(《海港》女主角)拍得像个鬼!”因此他被“踢”出了《海港》摄制组。
李文化这个人脾气倔,他很想通过一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他就想到了要拍故事片。
他选中了曾创作出《铁道游击队》等经典作品的山东作家刘知侠的另一篇小说——《一支神勇的侦察队》。
这部小说情节惊险,悬念丛生,很适合拍成一部惊险片。
小说讲述的是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侦察兵乔装改扮,深入虎穴,获取情报,并将敌人一网打尽的故事。
李文化在原著的基础上,又增 许多紧张 的桥段。
另外,他还请来了一众大明星来助阵,组成了强大的演出阵容。
首先,他就请到了八一厂的“头号小生”王心刚,来出演片中的男一号——侦察参谋郭锐。
其次,他让当时正炙手可热的“银幕花旦”杨雅琴,来出演女主角孙秀英。
然后,他还让于蓝、于洋、周森冠、安震江、于绍康、李林、方辉等著名演员来锦上添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文化的“势在必得”。
1974年,电影《侦察兵》上映后,的确在观众中引发了观影热潮。
大家都想看一看9年没有拍电影的王心刚,再出现在银幕上,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所以大家都蜂拥而至,来到影院。
实话实说,出现在《侦察兵》中的王心刚,虽然已经人到中年,然而他在妆造、服装等部门的加持下,依然呈现出了器宇不凡的气度。
其中有一场戏,我想大伙儿一定都记忆犹新。
就是郭锐化装成敌作战处长,来到敌军炮兵团,然后一边“检查”大炮,一边对敌军团长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他的动作是那样潇洒,他的神情是那样笃定,他的语气是那样轻松,一下子就让我们铭记于心。
但很快,这部电影就遭到许多观众的集体吐槽。
最主要的原因,是剧情失真,脱离生活,实在太假。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我军似天神,敌人像草包”。不仅广大“工农兵”不满意,原本对李文化寄予厚望的“旗手”看了也嗤之以鼻,甚至还骂李文化的水平是“鸦鸦乌”。
其实李文化的本意,是想增强电影的可看性。但没想到,因为他缺乏部队生活的经历,所以编造出来的细节显得悬浮而虚假。
这就导致这部电影,观众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同行也不满意。
李文化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大夜,写了多少份检查,才总算过关。
而这部电影的失败,作为主演的王心刚,自然也受到牵连。
他在《侦察兵》中的表演遭到质疑,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情。这令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
但是王心刚也是“不认输的”。
既然上一部电影铩羽而归,那就再拍一部电影旗开得胜。
他当时是八一厂分管创作的副厂长,党*成员之一,是八一厂的实权人物。
他誓要通过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来打一场“翻身仗”。
那么,选择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比较合适呢?
1975年,当时摆在王心刚面前的剧本 多。
比如黄宗江李俊等创作的《水上游击队》就很不错。
所以王心刚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摄制组,导演由郝光担任,女主演选择了尚在南京唱京剧的王馥荔,刘龙、曲云等八一厂老戏骨扮演配角。
然而这部电影拍着拍着,就搁浅了。剧组解散,王馥荔也去了长影厂,出演了林农和孙羽执导的《金光大道》,并因出演女主角吕瑞芬,而获得了“天下 嫂”的美誉。
王心刚于是只好重起炉灶。
这时他想到,为何不将《南海长城》,进行重拍呢?
之所以选中《南海长城》,有如下的几个原因。
首先《南海长城》的本子好。
其次他之前就参加过《南海长城》的拍摄。
早在1965年,八一厂导演严寄洲,就曾计划将广州军区剧作家赵寰创作的话剧《南海长城》搬上银幕,并选好了演员,男主角区英才由八一厂演员赵汝平扮演,女主角阿螺由上影厂演员王蓓扮演。
但此时“旗手”作为文艺领域的新领导,已经插手电影界。
她想把《南海长城》拍成一部“样板电影”。
所以上到剧本的修改,下到演员的选择,方方面面的事情,她都会亲自过问。
单是《南海长城》剧组的演员,就换了好几波。
男主角的扮演者,最初是赵汝平,后来又觉得他“形象不漂亮”,所以又换成张勇手。但没过多久又认为张勇手“气质上不像渔民”,所以又换成王心刚。
女主角呢,“旗手”一直不大喜欢王蓓,一直想换。先是要求从上影厂借调祝希娟,但因祝希娟当时已经怀孕四个月,所以只好作罢。后来又想找田华,但严寄洲坚持认为王蓓更适合,只好作罢。
可1966年1月,《南海长城》外景全部拍完后,严寄洲携样片到上海去给在这里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旗手” 时,结果却很令他很是沮丧。“旗手”对样片很不满意,称严寄洲“拍了部资产阶级的东西”,称摄影师李文化“没有拍出大江东去的气势,反而拍成了小桥流水”。
而且很快严寄洲就被“打倒”了,《南海长城》的拍摄,自然也就中途下马。
但这部戏的主题、剧本等,都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王心刚比谁都清楚。
而且当时根据话剧《南海长城》改编的京剧《磐石湾》经上海京剧院排演后,也被定为了第二批“样板戏”的剧目之一,并且指定上影厂的谢晋,将这部现代京剧搬上银幕。
这就充分说明,将《南海长城》拍成故事片,在 上是 保险的。
而上一次拍摄之所以中途搁浅,主要是因为上面的领导,对影片的导演有意见。
所以王心刚心想,如果选对了导演,那么《南海长城》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了。
于是他就将目光聚焦到了李俊的身上。
因为 ,王心刚 欣赏李俊的创作才华,由他参与执导的《 支队》、《农奴》等影片,无不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第二,李俊所执导的《闪闪的红星》上映后,大火,许多“领导”也对他赞赏有加。
王心刚以 诚挚的态度,邀请李俊的加入。李俊被王心刚的诚意所打动,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
王心刚还找来了郝光,来和李俊一同执导。摄影师呢,时任八一厂党*书记的陈亚丁,指定曾拍摄“样板戏电影”《红灯记》的张冬凉来担任,他也是八一厂的党**员。
至于演员嘛,男主角自然仍由王心刚来担任,而女主角呢,因为“旗手”不喜欢王蓓,所以就换成杭州话剧团的陈祖荣来扮演阿螺。
并且剧本在不断地修改的过程中,阿螺的戏份在不断减少,而阿螺的妹妹甜女作为女民兵排长的戏份,却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女主角,实际上已经由阿螺,变成了甜女。
在1965年的版本中,甜女的扮演者是八一厂的“俏丽花旦”杨雅琴,然而时隔十年之后进行重拍,杨雅琴的年龄显然不大合适,于是就只好另外选择更为年轻的女演员。
当时想要饰演甜女一角的女演员有很多,厂里很多人都有向李俊推荐人选。但李俊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谁合适,就用谁。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甜女的备选演员,就只剩下了两位。
一位是陈亚丁和王心刚都很看好的李岚。
一位是张勇手推荐的刘晓庆。
李岚当时是八一厂从哈尔滨招来的“小花旦”,是厂里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李岚的胜算,是很大的。
而刘晓庆呢,则是张勇手为重拍电影《海鹰》而从成都军区话剧团借调来的演员。后来《海鹰》中途搁浅,刘晓庆便滞留在了厂里,直到《南海长城》重拍的消息传来,张勇手又积极为刘晓庆争取机会。
李岚和刘晓庆各有所长,又都是厂里领导和同事推荐,这就让李俊举棋不定了。
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妙招,没想到还真挺管用的。
刘晓庆由此从中脱颖而出。
李俊想出的主意是,先不确定演员的人选,而是让她们全都跟随王心刚,一起到海南岛下生活,然后再通过认真考察,看看她们谁更接近角色。
王心刚带着所有演员都住进当地渔民家,并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很快刘晓庆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她性格很开朗,嘴又甜,几乎没过多久就在摄制组积攒下了好人缘。当地的渔民也很喜欢她,没事就簇拥在她的身边,听她唱歌,或弹扬琴。
所以当李俊征求大家的意见,甜女该由谁来扮演时,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推举了刘晓庆。
而给刘晓庆做好人物造型之后,也的确有一股“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民兵气质。所以最终,李俊将甜女这个角色交给了她,而让李岚出演另一个女民兵小玲。
相比较初出茅庐的刘晓庆,王心刚的演技自然成熟而稳健,他需要克服的问题,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年龄差。
《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人物设定是年近30岁的民兵连长。
而1975年,王心刚已经43岁了,人到中年,他的身材会难免发福,而皱纹也渐渐爬满他的眼角。这就给他塑造角色,带来了困难。
但王心刚为了更加贴近人物,他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不仅严格控制饮食,而且不断锻炼形体,每天跑步、举哑铃、练双杠,两个月下来,终于有了较大改变。
并且为了还原区英才渔民的身份,他还每天到太阳底下暴晒,使得皮肤愈发黝黑发亮起来。
至于脸上的皱纹嘛,化妆师想到了用细纱布将头部勒紧的方法,而摄影师张冬凉呢,则在王心刚出镜的时候,在镜头上蒙上一层淡淡的白纱,由此将演员脸上的皱纹,给巧妙地遮掩住。
还有在镜头角度的选择上,张冬凉也想了很多办法。
最终使得区英才的形象,树立在了大银幕之上。
剧组的其他演员,由八一厂的赵汝平、霍德集、周楚、王孝忠、张璋、广州军区话剧团的石韧、李廷秀、八一厂新招学员班的学生宝珣、洪学敏、赵福余等来扮演。他们在王心刚的带领下,都呈现了较为生动鲜活的表演。
为了拍好《南海长城》这部电影,李俊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他把外景地,选在了海南三亚,主要是因为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为了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李俊带着摄影师、美工师连轴转不停歇地跑了很多地方,甚至有一次还因为司机疲劳驾驶,而导致吉普车撞到了公路边的大树上,幸好李俊等人福大命大。
而广州军区也给予了摄制组最大的支持,不仅每天车接车送,而且还破天荒邀请摄制组人员登舰参观。李俊和王心刚他们,都将这份情谊,放在了心里。
1976年3月,《南海长城》拍出了一部分样片,但王心刚看后表示并不满意。一是觉得节奏太拖沓,二是认为紧张氛围还不足,不大符合“样板戏电影”的标准。
恰好这时谢晋执导的同题材影片《磐石湾》已经拍摄完成并上映,于是王心刚就建议将片子调过来进行观摩学习,看看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俊看过《磐石湾》后,说了几句很中肯的话。他说,样板戏有它的长处,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能抄袭,我们的《南海长城》也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拍出自己的特色来。
因为王心刚是八一厂的领导,不是一般的创作人员,所以李俊又私下里找到王心刚,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心刚,你的心情我理解,拍完《侦察兵》感觉不理想,所以想通过《南海长城》再创出好成绩来,但咱们得从戏的本身出发,不能一味拍出另一版《磐石湾》来。”
王心刚觉得李俊说得 有道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位老战友,就经常在一起, 打气。
1976年6月,《南海长城》拍完外景后,回到八一厂拍内景。作为厂里的重点片,这部戏得到厂里上山下乡的大力支持。比如当时拍摄一部电影的成本差不多都是三四十万,然而《南海长城》中有一场戏的内景,搭了一个天片,只拍了几个镜头,就花去了十万块钱。
为了给影片增添最合适的配乐,李俊找到了自己的老搭档傅庚辰,他为《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电影谱写的插曲,那是怎样的脍炙人口?
傅庚辰为《南海长城》创作了两首插曲,一首 抒情,是由李谷一演唱的《永远不能忘》,出现在区英才和靓仔回忆童年遭遇时的画面里。
另一首则是气势恢宏的合唱歌曲,很具有时代特色。但李俊听后,却觉得与影片的风格不大相符,于是就询问傅庚辰能都拿掉?没想到傅庚辰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所以《南海长城》的拍摄制作,似乎比李俊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但他们却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首先,1976年,对于咱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大事。
唐山大地震、伟人逝世、陨石雨降落、松潘地震、十月风云等。
《南海长城》摄制组,当然也不例外。
而且每一次,他们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拍摄过程中,正好遇上唐山大地震,北京震感强烈,于是摄制组就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大家都住在里面,谁也没有回家。
终于在1976年的9月中旬,《南海长城》总算制作完成。为了保险起见,有人建议李俊在送审之前,先给“旗手”过过目,这样自然更容易通过一些。但李俊却不愿意这么做,以免落下攀炎附势的口实,于是就说“给首长看当然是应该的,不过不能由我送,而是应该由厂里送。”
由厂里送,自然就是“公事公办”了。
但如果是由厂里送,又不太符合送审程序,所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76年9月19日,文化部和电影局在审看过《南海长城》之后,都认为不错,异常顺利,便通过了审核。这让李俊等人,深感意外。
后来,李俊分析,应该是当时“女首长”等几个人正忙于 斗争,已经无暇顾及对一部电影的吹毛求疵了。
所以八一厂根据电影局的要求,将新片《南海长城》放在国庆期间上映。
而摄制组为了感谢广州军区的大力支持,还专门安排了人前往广州,将影片放映给广州和海南岛的战士们观看。
他们受到了广州军区的热情接待。可是正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放映《南海长城》时,突然就传来了“女旗手”等人被抓获的消息。
广州方面对放映组的人员的反应,立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当放映组的人员要求携带影片到海南岛的一些岛屿放映时,广州军区的负责人 坚决地表示了拒绝。
因为这时,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与被捕的“女旗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自然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了。
而且不久,八一厂就接到了《南海长城》立即停映的通知。
这部电影,从1965年筹拍,到1976年拍摄完成,几经折腾,数次重拍,整整花费了11年的时间,但它实际公映的时间,却连半个月都不到。
李俊、张冬凉、王心刚等,为这部电影,几乎花费了所有的心血,但因为他们与“女旗手”有过交集,所以此时却遭遇了停职检查。
而恰在此时,当初在 次拍摄《南海长城》时因得罪“旗手”而被打倒的严寄洲,却意外获得了“解放”,并重新得到了拍戏的机会。
组织上给他的结论是,”对一些不正确的事情,进行了坚决的 “。
可是王心刚他们却经历了差不多长达一年的 。
一直到1977年底,厂里面才公开了对王心刚的结论,称“王心刚是我们自己的同志”。
1978年,李俊重新获得执导权,参与创作了《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决战》等经典作品。1992年因担任《大决战》系列电影总导演,而获得第12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13年1月7日,李俊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张冬凉在1983年又扛起来摄影机,拍摄了《心灵的搏斗》、《夏明翰》、《望子成龙》等电影。
王心刚的变化,是最大的。
从这之后,他基本上就不再以“英俊小生”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了。
而且接下来的好几年,他都没有在八一厂拍戏,而是接拍了北影厂的《大河奔流》、《伤逝》、《知音》、《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和上影厂的《绿海天涯》等电影。
一直到30年之后的2006年,我们才又在八一厂拍摄的《我的长征》中,看到了王心刚所扮演的老年王瑞。
这一年,王心刚74岁。
这之后,他也就再没拍过电影了。
也可以说,他在八一厂,为自己的表演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49年前,王心刚原本是想通过《南海长城》这部电影,重新创造经典和辉煌的,却没想到结果会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事与愿违。
不过《南海长城》这部电影,却意外成就了刘晓庆。
这时候,我们再说这部电影,可能大家脑海中,印象更深的,就是刘晓庆那飒爽英姿的模样了。
那时候,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多么不容易?
一个电影人的创作,又是怎样的步履艰难?
回首往事,不由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