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到“跑路”,月子中心告别黄金时代

直播吧12月8日讯今天,山东泰山俱乐部*宣布队医桑德罗离任。1976年出生的桑德罗,来自克罗地亚,2010年初来到泰山足球俱乐部,是现任国家队主帅伊万科维奇的好友。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定焦One(dingjiaoone),特约作者 | 贾贺辉,授权 转载发布。

2025年,最先扛不住的是。

入住苏州中心的第9天,小玥被“乒乒乓乓”的声音吵醒,却发现工作人员和月嫂早已不见踪影,库房内昂贵的仪器也“不翼而飞”——她所入住的月子中心“跑路”了。三个月前,她刚一次性支付了19800元,购买了特惠月子套餐。

作为全国连锁型月子中心,爱家的服务套餐价格在2至3万元之间,算得上是行业内的性价比之选,本以为以不到2万元的价格捡漏成功的小玥,却无意间成了被割的韭菜。除了她所在的苏州外,杭州、无锡、上海、广州等其他城市的爱家月子中心,在1月初也出现了物业停水停电,厨房供餐中断、工作人员撤离等情况。

月子中心“跑路”事件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间,在厦门、重庆、成都、武汉、南宁、福州等多个城市,均出现过月子中心突然“关门跑路”事件。

的背后,是大部分月子中心盈利难的事实。

以国内老牌且目前 上市的连锁月子中心公司爱帝宫为例,2024年上半年亏损3919.4万港元,同比扩大65.68%。同期内,另一家近期提交招股书的圣贝拉,净亏损4.8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仅约1700万元。

原因有二,一方面,随着入局者的增加,月子中心的价格战及营销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月子中心昂贵的物业租金、医护人员成本,致使其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

月子中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未来该何去何从?

月子中心,两极分化

月子中心这一概念源自中国 ,大约在2000年前后被引入中国大陆。这些年,随着女性消费决策力提升、悦己经济升温、精细化育儿理念盛行等,女性对月子中心的需求比过往更加强烈。

202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后康复管理服务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84.4%的被调查女性购买过产后康复服务项目,高龄、高学历和白领女性更注重产后康复服务。

前几年,月子中心一直处于“一路狂飙”的态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6-2021年,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从67.6亿元增长到1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4%;预计2025年将达281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17.2%。

行业火热,高瓴、腾讯、字节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局。高瓴曾通过旗下的合伙企业以2.25亿港元投资爱帝宫;腾讯投资了主打高端月子中心的圣贝拉;字节跳动也通过其旗下的小荷健康,斥资上百亿元成为北京美中宜和医疗管理集团的控股股东;就连猿辅导母公司看云控股集团,也成立北京元满母婴护理有限公司,推出“茉莉智慧母婴护理中心”品牌。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如今整个月子中心行业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趋势。

以客单价为例,横向来看,月子中心的定价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直接挂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位于北上广深核心区的高奢月子中心,以上海为例,被称为“月子中心界爱马仕”的圣贝拉,月服务均价30万左右;厚慕、巍阁、茉莉智慧、锦恩等高端月子中心,均价在18万左右,他们面向的消费者多为企业高管、私营业主等家庭,更有能力和意愿支付高端月子中心的费用。

再往下看,食物链中下部的依次是北上广深城市周边、二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的月子中心,其面向的消费群体多为工薪阶层,优势是性价相对较高。

以成都、武汉的月子中心为例,其定价多在2万到10万之间,中位数在4万左右,如武汉某中高端品牌的4万-4.5万套餐,含3-5天医院陪护、21天月子中心以及26天月嫂回府服务。

纵向来看,同一座城市内月子中心定价,会根据距离中心地段的远近和入住的物业类型差异而变化。以上海为例,高奢月子中心多分布于静安、徐汇、长宁三区,这些区域的小区均价都处于同城均价的中高端水平。

尽管在悦己经济带动下,消费者不再探讨“为什么要去月子中心”,但在选择月子中心的过程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预算在10万以上的家庭,在明星、网红的带动下,有越来越“攀高”的倾向,更偏爱“全国顶配”或“城市顶配”;寻求性价比的家庭,更偏爱向附近的次级城市“找平替”,如北京人去燕郊坐月子、二线城市中产回县城坐月子等。

在北京工作的新手妈妈小诗便是如此。她的预产期正好是2024年春节,为了不至于在过年期间手忙脚乱,她早早就开始做功课,发现北京普通的月子中心要5万元起步,好一些的月子中心动辄8万、10万以上,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压力有点大。

她也想过请月嫂来家里,后续算了一笔账,发现在北京请月嫂一个月需要1.5−2万元,月嫂质量又参差不齐,如果月嫂进门之后觉得不满意,想再换就更难了。

再加上家庭住房是小两居,家里已经有父母过来陪产,月嫂上门就得家里有人睡客厅沙发,也不是长久之计。“另外,月嫂需要给宝妈一天做三正餐、三加餐,加上家里人做饭,厨房挨着卧室,很影响产妇休息。如果在同小区临时租房子,算上请月嫂的钱,总价下来并不便宜。”

在朋友建议下,她将目光转移到燕郊找“月子中心平替”。咨询后发现,燕郊月子中心均价在2万以上,环境比较安静,配备了月嫂一对一服务,还有营养师提供月子餐,专业护士全天候待命照料宝宝和产妇。开车从她住的朝阳区过去只需要40分钟,家人前去看望也很方便。

小诗说,因为提前半年多就开始研究,加上燕郊的月子中心卷得厉害,推出了“老带新”的促销活动,她最终用2.5万元/28天的价格订到了某别墅区月子中心朝南带卫生间的房间,还送了中药洗头、通乳,以及不少产康项目,春节期间也没有额外加钱。

从“天价”到“跑路”,月子中心告别黄金时代

总体而言,小诗对这次“平替”之选 满意,觉得性价比很高。

客单价虽高,其实没那么赚钱

在消费者眼中,即便是“平替”,月子中心的收费标准 也是万元起步。事实上,这门“天然的好生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赚钱。

以圣贝拉为例,根据招股书,尽管其年接待高净值家庭产妇超3000人,其旗舰店平均客单价超22万元,却仍面临着盈利难的困境。

招股书显示,圣贝拉在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2.59亿、4.72亿、5.60亿、3.58亿,毛利率为30.6%、29.9%、37.5%、32.0%;期间亏损为1.22亿、4.12亿、2.39亿、4.80亿,考虑到会计准则等问题,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后虽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为1715万元,仅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万元。

究其原因,是成本太高。

首先,钱被“中间商”赚走了。从商业模式来看,圣贝拉采用“月子中心+高端酒店”轻资产模式。通常圣贝拉会与高奢、轻奢酒店签订1-3年的中短期合约,酒店为其提供客房和产后膳食,这样做的好处是月子中心的平均建设周期从1-3年缩短为1-3个月。以上海地区为例,圣贝拉的合作方有宝格丽、外滩华尔道夫等,另有部分圣贝拉中心设在独栋别墅内。

轻资产战略固然能帮助品牌有效扩张规模、缩短投资回收期,但其也受制于第三方物业租金波动。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6个月,圣贝拉的租赁及相关成本为7120万元、1.2亿元、1.3亿元及8780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27.5%、26.1%和22.5%、24.5%。

再加上给客户提供的大部分产后膳食由酒店运营商提供,同期产后膳食成本分别为2260万元、3850万元、4230万元,2940万元,算上租赁成本,圣贝拉在合作方的身上要花掉总营收的近1/3左右。想借“顶奢和轻奢酒店”的名头上位,圣贝拉需要付出不低的溢价成本。

其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来,高客单价、低频次、重决策是月子中心行业的典型特点。据圣贝拉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3264万元、5879万元、8150万元及4526万元,呈现出逐渐攀升态势。这意味着,圣贝拉要花费巨额销售费用营销拉新。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爱帝宫。2023年,爱帝宫单年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就达到1.09亿,对应营收为5.2亿,销售费用率达21%。

目前,圣贝拉会依靠小红书等社媒 进行引流。如明星李光洁发布的“跟老隋头二次蹭住圣贝拉”;一位上海用户分享花费58万,住进圣贝拉月子中心宝格丽店的体验......虽然不乏引流性质,但整体来看宝妈对圣贝拉的评价偏向正面。这种营销方式背后,也是高成本的投入。

为了留住用户并提升利润,月子中心纷纷搞起副业,这也成为月子中心被诟病的“隐形消费”。例如为提高溢价而开设的产后康复课程、育儿讲座,亲子摄影、满月派对等服务,逐渐成为月子中心的标配。

其三,高昂的服务成本。人力,是圣贝拉另一项核心运营成本。

由于月子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产妇和新生儿,其身体状况对护理的安全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月子中心是否配备了全职产康人员和专业医护团队,早已被视为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标准。

基于招股书数据可以得出: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圣贝拉的人力资源外包及其他劳务成本、雇员福利支出(不包含董高监薪酬)总额为1.19亿元、2.17亿元、2.22亿元、1.45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45.90%、45.92%、39.65%、40.53%。

此外,圣贝拉还投入了将近3亿的人力成本用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和体系搭建,其中由其自主研发的SaaS和护理服务 ,可以协助护理专家实时监测母亲及婴儿的生命体征。圣贝拉还会给每对母婴配备2名专职护理人员,轮班提供24小时一对一个性化护理服务。

不过,有消费者反馈比圣贝拉收费略低的巍阁、锦恩等月子中心,也采用护士轮换制,服务差别不大。目前来看,圣贝拉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服务”护城河,特色优势并未完全形成。

月子中心,未来的三大“出路”

虽说月子中心不如想象中赚钱,但市场规模是可观的。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

目前整个行业呈现两极化趋势,但各自都有亟待 的问题。

提供“高单价、非标准化服务”的高奢月子中心,其服务对象其实和奢侈品核心用户相似,消费力始终存在。就像圣贝拉创始人向华曾对媒体表示,“高端不是定价贵,而是最有钱的人是不是都在用你的产品?”

但这类月子中心面临的问题在于服务人群有限,只能靠增加服务或提升溢价来拉高收入。

走“性价比路线”的月子中心,争夺的是工薪阶层。这些月子中心未来将会更加内卷,陷入“挣扎求生”的境地。毕竟倘若无法通过口碑脱困,等待他们的将是空置率过高,无力负担高昂房租,最后亏损 。

那么,未来月子中心该卷向何方呢?有三大趋势:

地域更下沉。随着三四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些地区将成为月子中心新的增长点,如目前县级月子中心成为“中产贵妇”的新选择,能以“便宜一半的价格享受同等服务”,但目前县城月子中心存在推销过猛的情况,仍需进一步完善。

玩家更加专业。目前,一批由公立医院开办的专业月子中心“杀出重围”,为宝妈提供从产检、分娩、月子、儿童保健等系列服务,被称为是“医疗级月子照护”。有宝妈表示,这类月子中心更让人放心,有情况发生时有紧急医疗通道。

业务更加多元。以圣贝拉为例,其商业版图已延伸至家庭育儿服务、孕妇滋补品市场,如上门到家护理品牌“予家”、专注女性孕产及日常滋补的“广禾堂”等,未来它还计划增加养老护理业务,拓展护理全产业链服务。多元化,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最后,从更高维度来看“月子中心跑路”这件事,目前月子中心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浪潮,旧模式终将被淘汰。谁能提供精细和 的服务,真正将标准做到透明化,谁就真正能赢得客户的心。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玥、小诗为化名。

关键词:月子贝拉中心